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,指出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。這一年,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疫情等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。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,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、經濟要穩住、發展要安全的要求,加大宏觀調控力度,實現了經濟平穩運行、發展質量穩步提升、社會大局 保持穩定,我國發展取得來之極為不易的新成就。
——針對全球通脹高企帶來的影響,以糧食和能源為重點做好保 供穩價。發揮煤炭主體能源作用,增加煤炭先進產能,加大對發電供熱企業支持力度,保障能源正常供應。——針對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,多措并舉擴投資促消費穩外貿。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,采取減免車輛購置稅等措施促進汽車消費,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93.4%。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構建新發展格局,推動高質量發展,統籌發展和安全,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。——生態環境明顯改善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8.1%、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.1%。——基礎設施更加完善。發電裝機容量增長40%以上。——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。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。推動高端裝備、生物醫藥、新能源汽車、光伏、風電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。—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,促進綠色低碳發展.穩步推進節能降碳。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,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。優化能源結構,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超過10.5億千瓦,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由6.5億千瓦增至12億千瓦以上,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由20.8%上升到25%以上。 回顧2022年政府工作任務,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定調,也給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指明方向:——持續改善生態環境,推動綠色低碳發展。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。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。推動能源革命,確保能源供應,立足資源稟賦,堅持先立后破、通盤謀劃,推進能源低碳轉型。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有序減量替代,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、靈活性改造、供熱改造。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,加強抽水蓄能電站建設,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。支持生物質能發展。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,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,推進鋼鐵、有色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,強化交通和建筑節能。堅決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。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。推動能耗“雙控”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轉變,完善減污降碳激勵約束政策,發展綠色金融,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。定調2023年,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主要預期目標建議,在能源領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,嚴控化石能源消費,加強重要能源、礦產資源國內保供,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:—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,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,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。——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。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,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。加強重要能源、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。——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。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,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。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,發展循環經濟,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,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,持續打好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。我們認為應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、光伏產業發展、風電產業發展四個方面作為抓手全力推進。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為2023年中國新型能源體系發展指明方向。2023年作為“十四五”規劃發展的中期關鍵一年,是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推進的第四個年頭,也是后疫情時代全面發力的第一個年頭。過去五年,中國能源革命持續推進,新能源產業發展突飛猛進!新型能源體系逐步構建。2023年,在國家“雙碳”戰略的有力推動下,新型電力系統逐步完善下,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、光伏、風電等新能源產業,有效推動產業結構調整,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增長動力。——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速推進。實現國家“雙碳”目標,能源是主戰場,電力是主力軍,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是重要抓手,強化自主創新是動力引擎。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,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選擇。隨著能源轉型深入推進,傳統電力系統亟須向著高度數字化、清潔化、智慧化方向加快轉型升級,對創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。國家電網發起成立新型電力系統技術創新聯盟,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,圍繞新型電力系統重大技術需求,開展聯合攻關、標準制定、經驗交流和成果共享,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。——新能源汽車產業換擋發展。新能源汽車發展歷程方面,市場成熟度逐漸提高,行業進入由政策向市場驅動的換擋期。待政策性補貼完全退坡后,市場將進入完全市場化競爭階段。新能源汽車銷量方面,2017-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分別為77.7萬、125.6萬、120.6萬、136.7萬及352.6萬輛,滲透率在2021年達到13.42%。其中,2019年到2020年年初,受補貼退坡與疫情雙重打擊,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階段性下滑。不過在疫情得到快速有效控制以及補貼政策延期等利好因素刺激下,銷量快速反彈至352.6萬輛。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88.7萬量,滲透率達到25.6%,已經提前超過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(2021-2035年)》中強調的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滲透率達到25%左右。預計2023年將達到771萬輛,滲透率屆時將高達28%。2025年將達到966.7萬輛,滲透率屆時將高達32.93%。隨著新能源汽車終端消費的提振,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將迎來持續規?;l展,電池技術也進入多元化發展時代,磷酸鐵鋰、三元、鈉電等多元技術進步共同推動產業鏈發展。——光伏產業蓬勃發展。一是我國光伏行業發展持續高景氣。雙碳背景下,可再生能源發展重要性凸顯,近年來我國光伏行業發展持續高景氣。從應用端來看,2022年全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為87.41GW,同比增長59.13%;其中,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51.1GW,同比增長74.6%;集中式新增裝機36.3GW,同比增長41.8%。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連續10年位居全球首位,累計裝機量連續8年位居世界首位。從國內需求端來看,“十四五”期間各省規劃新增光伏裝機量合計為545GW,光伏新增裝機容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長。根據CPIA預測,樂觀情況下,2023年全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約為120GW。二是分布式持續增長,關注商業光伏及戶用光伏。2018-2020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以集中式為主,2021-2022年光伏行業景氣度高漲,硅料價格的持續攀升傳導至整個光伏產業鏈,一定程度上抑制集中式光伏電站的裝機需求,促進價格敏感程度更低的分布式光伏電站裝機需求增加。2023年伴隨著上游企業的不斷擴產及硅料產能的釋放,全年來看預計上游硅料等環節的價格呈見頂回落態勢,此外目前第一批和第二批風光大基地項目正逐步開工和投產,在多重因素驅動下,預計2023年集中式光伏電站有望加速發展。三是隨著海外光伏市場的持續爆發,組件出口將持續擴大。需求端,三重因素推動光伏外需維持高景氣:①度電成本下降提升光伏核心競爭力;②能源低碳轉型推動光伏滲透率提升;③能源安全挑戰將提升歐洲光伏長期需求。但是,目前多國致力于提高本國光伏產能,可能降低對中國光伏產品的依賴。供給端,三大特征決定了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優勢:中國光伏產品的技術優勢全球領先;光伏產業供應鏈高度集中于我國,產能產量優勢明顯;中國光伏企業的垂直一體化帶動降本。我國光伏產品的長期出口規模與海外光伏新增裝機量基本同頻,受各國產業與貿易政策的影響較大。從產品類別看,中國光伏出口產品以組件為主,硅片與電池占比則較低。——風電產業海陸協調發展。一是全球風電裝機可觀,中國仍是主力。2021年底全球風電總裝機量達到837GW,2022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00GW。根據國際風能協會(GWEC)2022-2026年,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快速增長,預計新增裝機量超550GW,CAGR為6.6%。同期陸/海上風電預計總新增裝機超過460GW/90GW,CAGR為6.1%/8%,海風增速高于平均。2022-2026年,中國將貢獻全球風電新增超過40%的裝機量、海上風電新增裝機中國將占比超60%。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將主要看中國。二是平價時代降低度電成本需求迫切,大兆瓦機型是必經之路。陸上風電8MW+階段:22年12月29日,三一重能7.XMW平臺首臺風電機組成功完成吊裝,創下全球陸上最大商業化風機新紀錄。該7.XMW平臺產品由三一重能完全自主研發,由成熟的產品平臺升級而來。該平臺主要針對“三北”地區和中高風速風區市場,最大功率可以達到8MW,最大葉輪直徑可以達到210米,掃風面積最大可以達到34635平方米。海上風電15MW+時代:22年11月23日,金風科技與三峽集團合作研發的16MW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成功下線,成為當時全球葉輪直徑最大、單機容量最大、單位兆瓦重量最輕的風電機組。三是中國風電出海加速。在風電的全球產業鏈中,共有35家風電主機制造商,其中23家來自于亞太地區;全球的風電主機總產能約為120GW,中國制造商提供了將近60%的產能,是未來全球風電產能主要來源。近幾年,我國主力風電制造商積極出海不斷斬獲國際訂單,未來全球風電需求快速釋放將助力中國風電出海。